冬至。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
冬至,又称日南至、冬节、亚岁等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。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,也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,在古代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讲法。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。在中国南方地区,有冬至祭祖、宴饮的习俗。在中国北方地区,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。
冬至气候特点
冬至日的节气有两个特点,一个是日照最短,一个是气温走低气候寒冷。这是因为,冬至之后,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,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,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,呈现“入不敷出”的状况。到了“三九、四九天”,积热最少,温度最低,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。
日短至
冬至,又称日短至。 古人认为,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。 因此冬至还有着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冬至起源于周代,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,盛行于唐宋时期,相沿至今。 据记载,冬至这天,日影最长,古人认为,冬至起,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,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,是大吉之日。 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,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。
气象变化
冬至过后,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进九”和“数九寒天”了。所谓“数九”,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(亦有一些地方说法是从冬至算起),每九天算一“九”,依此类推;数九一直数到“九九”八十一天,“九尽桃花开”,此时寒气已尽。九天为一个单位,谓之“九”,过了九个“九”,刚好八十一天,即为“出九”或“完九”。从“一九”数到“九九”,冬寒就变成春暖了。
冬至诗词
[ 对雪二首 ]
[唐]李商隐
寒气先侵玉女扉,清光旋透省郎闱。
梅花大庾岭头发,柳絮章台街里飞。
欲舞定随曹植马,有情应湿谢庄衣。
龙山万里无多远,留待行人二月归。
[ 冬至 ]
[唐]杜甫
年年至日长为客,忽忽穷愁泥杀人。
江上形容吾独老,天边风俗自相亲。
杖藜雪后临丹壑,鸣玉朝来散紫宸。
心折此时无一寸,路迷何处见三秦。
冬至习俗
冬至吃汤圆
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,在江南尤为盛行。“汤圆”是冬至必备的食品,“圆”意味着“团圆”“圆满”,冬至吃汤圆又叫“冬至圆”。民间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”。
冬至吃饺子
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,每年冬至日,有吃饺子的习俗。中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“消寒”之意,至今民间还流传着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谚。
吃番薯汤果
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,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。“番”和“翻”同音,在宁波人的理解中,冬至吃番薯,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“翻”过去。
冬至的物候现象
蚯蚓结
冬至虽然阳气开始萌发,但阴气仍然十分旺盛,土中的蚯蚓屈曲成一团,状似结绳,故称蚯蚓结。
麋角解
糜与鹿虽是同科,阴阳却不同。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,为阴,鹿的角朝前生,为阳。冬至时节,糜角本为阴,当自然界中阴气开始减少,糜角开始脱落,古人根据糜角脱落的时刻来判断自然界中阳气的萌发之时。
水泉动
冬至阳气初生,山中的泉水感觉到温热之气开始流动。
十二月二十二日,冬至日。终藏之气至此极也,乃见天地心。迎寒而立,相拥冬阳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新的开始,顺问冬安。